转眼之间大一的新生已经入学,我已经毕业了快三个多月了。9月只读了一本书—《深度工作》,涉及工作方面的能力和专注力提升。同时和室友爬了一次泰山,心中有诸多感悟。在9月里同时也读了两本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书,并参加了从业考试。最重要的是还剩3个月左右,我决定参加今年12月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。

《深度工作》

《深度工作》这本书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讲述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浮浅的工作,如随时随地的收发着电子邮件,随时随地的不由自主的刷着微信,微博等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耗在不重要且琐碎的事情上,让人看起来每天都过得很充实,很忙碌,实际上却是这部分浮浅的工作并没有产生大量的价值,确耗费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。通俗一点讲,就是一天瞎忙吧。然后作者提出了深度工作的理念,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深度工作的作用,意义以及实际产生的价值。如计算机大牛的唐纳德的深度工作写出了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》,对计算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;年纪轻轻就能成为著名的教授,同时兼顾教学和科研,十分高产;以及作者每年在有限的时间里十分高产。很多伟大的人都在进行着深度工作,这让他们能够排除周边的诱惑,专心于自己的工作,专心思考,然后产生出最大的价值。

第二部分,作者提出了深度工作的四个准则,也是四个方法。工作要深入,根据自身的条件,选择合适的深度工作方法,并逐渐将其习惯化,偶尔可以有大手笔的投入来使自己专注于工作。工作有时会让你陷入无聊的状态,要不断的调整状态,告诉自己不要分心,要专注,反复训练自己。需要适当的远离社交媒体,网络太让人着迷,同时使人分心,无法专注的工作,可以采用网络隔离的方法来强迫自己。最后要摈弃浮浅工作,使工作有目的化,做好计划。

《深度工作》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——知识工作者60%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浮浅事务上,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,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!

一边读着本书,我一遍一遍的审视着自己的工作生活。每天早上起来,玩会手机,在地铁里要么刷微信,要么发呆,浪费20分钟,工作中经常刷新邮件,总是不由自主的掏出手机刷着微信,看着各类的公众号推送的技术文章,看了这么久也没有对技术产生实质上的提高。虽然每天按时完成了自己的任务,但是好像没有做得更好。这太可怕了,感觉整个人都停留在浮浅的工作状态中,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意义,产生额多大的价值,能做什么改进,偶尔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。大脑好像在退化中,无法专注,专心的做一件事。

我该做出一些改变了,我删掉了几乎所有的微信公众号,退出了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技术群,删掉了不常用的APP,包括QQ,邮箱,各类新闻软件等,删掉QQ半个月后,我发现QQ也没有很重要的消息,因此就采取定时查看,如一周看一次的策略。有意识的去限制自己使用手机,当想看手机的时候,思考一下,自己要看啥。经过一段的时间后,自己消耗在手机上的时间下降了很多,使用频率也在不断下降中。

在工作中,我试着定时查看邮件,比如两个小时一次,或者上午和下午各一次,除非重要的服务器告警邮件。每天早上到达公司之后,思考自己的工作任务,今天要完成哪些工作,当然这个应该移到头一天晚上。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专心工作。这些措施正在逐渐产生效果,工作的状态和产出有所提升。当然还需要持续的训练,有计划的工作,有意识的控制,将这种状态习惯化。

在保持深度工作的同时,需要有宏观的战略作为前提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想做成什么。配合实现战略的方法和规划,在加上时间和经历的投入,将有丰厚的产出。如何理解「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」? - 知乎

这本书出现的很及时,在工作中逐渐审视自己,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。减少浮浅的工作,增加深度工作。这本书,我需要每个月都重读一遍。

登泰山悟人生


泰山日出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日出。晚上10点半,我和我的小伙伴从山脚开始往山顶爬,经过3个小时的攀爬,终于与1点半,我们爬到了山顶。4点40左右,天空露出一点白,漫山遍野的人开始攒动,我们站在墙上,注视着天空的变化,一直等到5点44的时候,太阳终于慢慢的升起,天空开始变得明亮,阴霾开始褪去,群山中的雾气开始散去。这一刻,无法用言语来形容,这光芒的美。太阳带来了光和热,驱散了人们身体上的寒冷和一夜的疲劳。我不禁感慨太阳的美,大自然的美。

登山更重要的感受登山的过程,它是对人的体力和意志力的一个考验。下山的时候,一路我都在思考,在山中所感所看与人和生活的联系,对人,生活以及生活有所感悟。

前5分钟靠体力,之后1小时靠体力和意志力,最后两小时基本全靠意志力

爬山是一个体力和耐力活,更是一个考验意志力的活,根据上山的过程,我绘制了一张体力和意志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。

前5分钟,我有着充足的体力,不讲究任何登山技巧。想登楼梯一样,不断的晚上爬,体力消耗的几快,一会就气喘吁吁,停下来休息一下,腿已经感觉到了累的感觉。

随后继续往上爬,在中途两次补充了部分食物,体力有所上升,但人是很累的状态,一开始爬就会很累,越往后,意志力就开始下降,脑子里不由的想着要不放弃吧,不爬了。就这样在体力和意志力的下降过程中,我们到达山的中点,我们感到非常的疲惫劳累,于是休息了大概10几分钟,补充了点食物,体力和意志力有所回升。

我们休息完后,继续爬。慢慢的会发现,体力下降的不是那么明显,但意志力下降就特别快速,我们靠着意志力,抬腿的动作已经产生了惯性,不由自主的抬起,放下。中途有些商店说距离终点还有半个小时了,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。此时我们还是一步一步靠着惯性爬着,因为我们知道一旦休息,要重新启动就更加耗费体力。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候,我们的意志力开始回升,不会在想着放弃啥的,体力也开始耗得差不多了。

我发现将体力换成其他指标也行,比如工作状态,开始进入公司,满怀报复,要干出一番事情来,但是渐渐的,工作状态也不行了,意志力也不行了,有打退堂鼓的。如果此时公司开个表彰大会啥的,给的奖励,打点鸡血,员工顿时又会回来一点工作状态,但是不久后又会下降,循环往复,有点的坚持到公司胜利的那一刻,有点人中途退场了。

这张图也适合我登华山的时候,长达8个小时的登山,遭遇山间一晚上的雷阵雨,在不断的心理摩擦,自我挑战中,最终到达山顶,享受只属于胜利者的荣耀。

盯着目标,忘记周围的一切干扰

目标:山顶,看日出,3个小时到达

爬山要选择晚上。如果白天爬山,你会看到阶梯的长度,让你恐惧,想要放弃;山的雄伟让你想驻足观看;捷径道路让你徘徊该走哪条。而晚上爬山,你一眼只能看到前面几步阶梯,看不清山的样子,只能专心的爬山,朝着最终的目标进发。正如《深度工作》所提倡的要摈弃周围的干扰,专心深度工作不谋而合。生活中也是一样,创造条件,选择时间,排除周围的干扰,盯住目标,一步一步的按着既定的方案朝着目标走着。期间你会被很多人超越,但你也会超越很多人。一般人第一次登泰山都需要4-5个小时,而我们只用了3个小时就登顶了。

遇到很多的人

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从山底开始爬,而有的人,一开始就是从半山腰开始爬。·如社会中一样,大部分都是普通人,只能一步一步的从最底层开始往上爬,离成功更远,大部分都在半路上放弃了。而有些人,生来的背景就不是普通人,他们有钱有权,能够直接从半山开始爬,离成功更近。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社会阶级折射吧。

我还遇到一个牛人大叔,大概50岁了吧,一路穿着滑轮跑上山,每周一次,不间断着。相比其他人的徒步登山方式,显然这位大叔更加牛,让人十分敬佩。

最震撼的是挑山工,在下山的路上,我遇到了很多挑山工。以前只是在书上看到有这类人,现在是亲眼所看。他们并不健硕,也并不年轻,大概都40岁左右吧。他们看起来十分的清瘦,摇摇欲坠的感觉。但是他们却用着一根扁担挑着100多斤的货物,从山底担上山。这是怎样的肩部,能够适应这种工作。只见他们一步一步的踩着阶梯,比我们还要慢,但是更加稳健。据听,他们每天都要爬2至3次泰山。不仅仅是爬上去,还要自己走下来,顿时让我更加震撼,更加钦佩他们。

爬山过程中,遇到各式各样的牛人都能在都市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,让我们不得不佩服。他们的一些品质,如坚持,非凡的毅力都值得我去学习。

生活中很多哲学都是亲身的体验才能感悟出来,爬山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。

决定考研


为了生活更加充实,贯彻深度工作的理念,最重要的是提高学识,进入更高的层次,我决定考研。现在决定考研是非常痛苦的,因为每天都要上班,哪有这么多时间复习,并且只剩下3个多月的时间了。如何保证复习时间和效果,是否能够考的上都是很大的问题。

受此次爬山和《深度工作》的影响,我认为目标已经十分清晰—-北航非全日制研究生。需要将自己的浮浅工作转化为深度工作,复习计划具体到天,每天抽出3-4个小时来复习,周六日抽出大部分的时间来复习。不要被不考研的理由左右自己的大脑,一旦坚定目标,就要一步一步朝着目标进发。不管结局怎么样,至少都是对大学功课的一次复习,将来都用得着。加油!加油!加油!

总结

爬山,悟人生,能从实践中领悟到一些哲学;读《深度工作》,调整自己工作方面的专注态度;参加基金考试,扩展自己可进入的行业;受《深度工作》中的影响,决定短时间边工作边复习,参加今年的考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