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续了几个月的考研时光,终于以可接受的方式结束了。

回顾整个考研过程,从2017年9月开始决定要考研,到匆忙的复习准备,每天晚上回来复习2个多小时,放弃了周末,放弃国庆等假期。起初给自己安排了复习目标和节奏,到最后变成了没有章法,严格的时间安排变成了大概的安排,有时因为白天上班太累放弃复习了一周。起初报考了961,但有自知之明的改成了991,从全日制调成了非全日制。考前一周,我去了考点租了个旅馆,在那我冲刺了4天。前两门还是很轻松,但是考完数学后,我萌生了放弃继续考的想法,最多的复习时间给了数学,收获的最低的回报和思想的打击。但我还是坚持考完了专业课。考完之后整个人都得到了解脱,脑子里都是今年考不上明年就再考一次吧,不能放弃。

等待初始成绩的一个多月,心态是平和的,直到成绩要出来的前几天,心理难免会有点紧张。我鼓起勇气查询了我的初始成绩,看到总分数的那一个,握紧拳头高喊着yes。我知道凭这个分数我是能够过校线的总分限制的。但是看到数学的那一刻,我又紧张起来,我询问朋友和查看学校往年的数学线时,结论是数学过线的概率不大,要么差一分要么差5分。

又是一个月的等待,等着校线出来。在校线出来前的几个晚上,我连着做了几个梦,依次梦到校线的数学线时60,65,68。学校分数线出来的比别人晚的多,看着别的学校出的分数线基本上和前几年持平,我自己对过复试线都已经不抱希望了,在3月5号的那天早上的时候,我打电话给我老爸说基本上没有过线,准备再考一次。晚上的时候,校线出来了,学校降分了。我十分兴奋,我终于又有书读了,打电话告诉我爸,我过复试线了。现在我相信 “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”,“梦想还是要有点,万一就实现了“。

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,复试基本上不会刷人了,我基本上就稳了。最后复试成绩还是可以的,基本没有准备,中等偏上。
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的难熬,但最终结果是美好的。

网上对于新推出的非全日制还是有很大的争议的,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个新生的事物我还是有几点看法的:
1、教育部推出的研究生培养新的形式,本质跟大学生扩招差不多,这只不过是研究生扩招
2、拥有双证,国家承认学历,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效力,这个是与之前的在职研究生有本质的区别
3、培养方式与全日制一样,只是上课时间不一样
4、参加全国统考,统一划线,统一录取标准 ,统一毕业要求

统招和双证这两样保障了非全日制的含金量。之前专硕推出时,也要很多人不看好专硕,认为它跟在职研究生一样,但是经过几年后,大家都认可了专硕。非全基本上也跟当年的情景一样,会经历一段的不认可期,但我相信最终大家都会认可的,非全可以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上课,并且还可以在企业工作,毕业后又具有研究生学历又有企业工作经验,这可比全日制的研究有很大的优势。在国外,非全日的研究生早就普及了,在国内还只是刚刚起步,第一批非全日制研究生还没有毕业。时代在发展,非全符合个人、企业和国家对学历和人才的要求,毕将会掀起一番读非全的热潮。

考研后,我出现一段的内心空虚的感觉。目标缺失,不知该接下来该继续做什么,失去了方向。人一旦失去了下一步短暂的目标就会迷茫,不知所措。在这一小段时间里我经常睡不好觉,感觉比考研复习时间精神状态还不好。我曾经认为考上基本没戏了,我准备了跳槽,我就下了boss直聘,看了一段时间的机器学习,回顾了工作以来的项目,最后去面试了趣店。还是由于准备不充分,好久没有面试,擅长的方向又与面试的内容不一致,导致一面都没有过。看到复试考研成绩后,我卸载了boss直聘,不在准备什么面试了,我知道我还得在现在的公司干个两年吧,毕竟自己的导师就是公司的大佬。

放松了一段时间后,由于工作上业务的调整,我有了新的挑战,我想我又找到了新的目标,哦不,是在之前的定的技术目标上有了改进——从历史数据处理到实时数据处理+机器学习。针对这一目标我得学习Kafka,Strom和机器学习等一系列的知识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,我觉得我这3年里主要是结合具体业务专研自己的技术,在学习技术的同时,要重视对业务上的理解,未来要的人才不是纯粹的技术大拿,而是能够在深入的理解业务的基础上,用合适的技术,调配合理的资源,低成本并且快速解决问题的人。我就是要向这方面发展的人。

无悔考研,期待研究生阶段,奔走于工作和学习,过起公司,学校和住所三点一线的生活。